卷首语 从“常新”到“常青”
2017年,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一幅宋代画作《千里江山图》。这幅画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,作者是一位名叫王希孟的少年画师。但画作完成后,除了题跋中寥寥几笔记录下“希孟年十八岁”,此人便再无音信,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。
后来广为人知的《只此青绿》的故事就由此发端。时至今日,青绿传奇仍在续写新篇章。
2021年,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首次将名画中的青绿山水转化成舞台上的袅袅婷婷,演绎出王希孟创作《千里江山图》的全过程。2022年其选段登上春晚舞台后,很快掀起了一股东方美学热潮——“青绿潮”,并一直被模仿。截至目前,《只此青绿》已在国内外70余个城市演出600余场。
今年国庆期间,由舞蹈诗剧改编的同名电影上线,以独特的影视语言再次填补了王希孟的人生一隅。更多观众得以在大银幕上,一睹天才少年和他笔下的无垠山河。
从“画”到“舞”入“影”,“青绿”的故事未完待续,据报道未来还将开拓短剧、音乐会、展览等等。除了多元艺术形式常演常新,“青绿”相关文创产品、 联名产品,比如与实体空间合作打造的主题餐厅都在迭代推新。
“青绿山水”为何能突破艺术作品的局限,在现代生活中流光溢彩?当我们思考青绿千载日久弥新的奥秘时,也发现席卷日常的“国潮热”更需要冷静反思。
文博文创出圈、新中式回暖、古风音乐风行…… 有统计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“国潮”经济市场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,预计2028年将突破3万亿元。然而,当越来越多的品类、品牌涌入,国潮文创千品一面、传统元素简单堆砌,以及抄袭模仿等问题也开始增多,透支了人们对国风新韵的喜爱与期待。
“国潮”袭来源于中华文化自信的觉醒,但照搬照抄的元素拼接、乏善可陈的设计制作,显然不是打 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式。“青绿”故事提供的思路是,扎根文化沃土,在创意上深思一层,在设计制作上多走一步,不断推陈出新,持续保持热度, 从而实现古风与潮流不期而遇、传统与现代相交相融。
激活创新创意一池春水,常“潮”常新,这也是我国文化产业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向。
盘点一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,我们始终相信, 因为“常新”,所以“常青”。因此,面向新市场,“文化 +科技”“文化+旅游”“文化+创意”……继续在“融” 字上挖潜力;运用新科技,AI音乐、AI绘画、AI设计……努力做好人工智能大文章;服务新世代,“谷圈”交易、“情绪经济”……用心用情提供新体验。
从“常新”到“常青”,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。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,我们仍在奋力书写新答卷。(刘仁)
2024年第7期 目录
资讯
04 话题新闻
2024年第11期 目录
资讯
04 话题新闻
(文章来源:《创意世界》2024年12月号)
编校:苑宝平
审读:郭丽
{{awardFileList[0].field1}} | {{awardFileList[0].field2}} | {{awardFileList[0].field3}} | {{awardFileList[0].field4}} | {{awardFileList[0].field5}} | {{awardFileList[0].field6}} | {{awardFileList[0].field7}} | {{awardFileList[0].field8}} | {{awardFileList[0].field9}} | {{awardFileList[0].field10}}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{{item.field1}} | {{item.field2}} | {{item.field3}} | {{item.field4}} | {{item.field5}} | {{item.field6}} | {{item.field7}} | {{item.field8}} | {{item.field9}} | {{item.field10}} |